
法国军队的装备、训练水平以及作战理念,在1940年春天的希特勒西线计划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战争爆发,德国必定与法国展开直接对抗。假设法国军队足够强大,将战争推进到德国境内,德国就不得不放弃进攻波兰的计划,或者分兵两路配资炒股配资优秀,陷入像一战时那样的两线作战局面,左右为难。
1939年秋季,法国动员了57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5个骑兵师和45个后备师。尽管有约20个师驻扎在法国南部防守意大利,但法军总兵力依然十分庞大,完全可以在德国进攻波兰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进入德国腹地。然而,法国在武器装备、人员补充和民众士气方面存在极大缺陷,这大大降低了法国的实际作战能力。 法国军队在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方面远远落后,许多装备仍停留在一战时代。比如,法军装备的75毫米加农炮,虽然在一战时非常出色,但此时德国已经使用更为先进的105毫米榴弹炮,无论是在射程还是炮弹威力上,都完全碾压了法国的火炮。此外,法国军队依然沿用一战时期的战术,把坦克分散在步兵队伍中,作为辅助防御武器使用。法国对于大规模组建坦克部队并进行独立作战的战术思想持怀疑态度,导致坦克部队的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在人员补充方面,虽然法国有义务让所有公民服兵役,并在战时组建大量预备役兵团,但自一战结束后,法国几乎没有对这些预备役人员进行过系统的训练。直到德国崛起,法国才开始短期征召预备役人员进行集训,但这些集训时间很短,人数也远远不足。1940年春季的战斗清楚表明,这些缺乏训练的预备役部队,即使在防御作战中,也毫无作用。相比之下,德国在1932年后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逐步弥补了预备役人员的训练不足,最终在1939年秋季的波兰战役中,锤炼出了训练有素的新部队,超越了法国。然而,比武器装备和人员补充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一战带来的心理创伤。由于在一战中损失惨重,法国上下都对再次经历类似牺牲心生畏惧。因此,法国战后采取了防御性作战思想,企图通过消极防守避免大规模伤亡。这一防御思想具体体现在了法德边境的马奇诺防线的建设上。马奇诺防线自1929年开始建造,尽管耗费了大量财政资金,但其作用更多是为了提供虚假的安全感。大部分资源没有用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而是集中投入到防御工事中。虽然马奇诺防线的建设确实给法军提供了强大的防御能力,但也培养了消极防守的思想,导致法国军民的参战意识变得非常薄弱。 除了拥有庞大但缺乏进攻能力的陆军,法国的空军也显得陈旧落后。在一战结束初期,法国空军一度处于欧洲领先地位配资炒股配资优秀,甚至在1934年时是欧洲最强的空军。但到1939年波兰战役前夕,法国空军的飞机数量不仅比德国少,而且质量上也落后。德国空军早在1934年便超越了法国,而法国空军则受到政府实施的40小时工作周政策的限制,导致军事工业产能进一步下滑,航空业的生产能力也大幅减少。到1940年战争爆发时,法国的空军只有1500架飞机,远远低于德国,且质量远逊一筹。 法国海军虽然拥有162艘舰艇,数量上略强于德国的161艘舰艇,但海军始终不是法德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历史经验,海军对两国战争的影响较小。 总体来看,法国在1934年之前是欧洲最强的国家,但不到六年的时间,就被德国超越。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名言“国虽大,忘战必危”。法国在沉浸于看似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和庞大军队所带来的虚假安全感中,未能意识到一旦面对希特勒的装甲部队时,他们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发布于:天津市嘉创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