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到最后一部分上海股指配资,大家应该都会长舒一口气,觉得即将大功告成,所以很多同学结论部分只想草草收尾。
但是,不要小看最后几段文字。把结论当成引言的“反写”或者正文的“浓缩”来处理,好不容易写到结尾,结果却让自己的论文在最后泄了气。
一、结论的作用,不只是总结
在写结论之前,我们先刷新对结论本身的认知。其实它的作用远远不止“回顾全文”那么简单。
简单地说,大部分论文的结论,都要承担这三个功能:
1.1 价值的终极呈现
在看到结论前,读者基本把论文读完了,脑子里会充满各种论据和数据,结论部分就需要你站出来,清晰地告诉他们:“所以呢?”你做的这一切到底说明了什么?这是你将研究发现升华为学术价值的最后机会。
展开剩余80%1.2 印象的“巅峰-结尾”效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记忆,很大程度上是由“巅峰”和“结尾”的体验决定的。结论,就是这个结尾。
一篇论文的结论如果强而有力,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和积极的印象,还能为提升他们对整篇论文的评价。
1.3 学术对话的延续
结论是你将自己的研究放回宏大学术版图中的重要一步。它连接了你的微观发现和宏观的学科领域,并且为未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体现了你的学术视野。
二、五步法,写出高分结论
“首先、其次、最后”这些模板太常规了,今天我们来试试更具逻辑感,层层递进的五步结构,写出能体现你思考深度的论文结论。
2.1 重申核心论点
用与上文不重复的,更充分的表达来重申你的核心研究问题和核心观点。这不是对引言的简单复制。引言回答的是“我计划做什么”,而结论回答的是“我已经证明了什么”。
参考句式:“本研究通过对……的分析,有力地证明了……” “研究结果清晰地回应了开篇提出的问题,即……”
2.2 整合研究发现
不管是罗列文献,还是罗列关键发现,放在论文里都会显得逻辑松散。在写结论时,也不能出现这个问题。在描述研究发现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将各章节的关键发现“编织”在一起,展示它们是怎样共同支撑你的核心论点的,解释这些发现之间的逻辑关系。
思考角度:各个分论点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它们共同描绘出了一幅怎么样的论文图景。
2.3 阐明研究意义
这个内容是结论的“灵魂”要点,也是写出高分结论的关键。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阐述研究的价值。
理论贡献:你的研究有没有对现有的理论提出挑战、补充或者修正?有没有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实践启示:你的发现对相关行业、政策制定和社会生活等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或者应用价值。
2.4 坦诚局限,化局限为跳板
不少同学在写结论时,有意地不把局限写进去,担心损失自己论文的价值。事实上,诚实地承认研究的局限性,非但不会减分,反而体现了你严谨的学术态度。关键在于表达方式。要“不卑不亢”,并巧妙地将局限性转化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句式:“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例如样本选择的范围……这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后续研究可以考虑采用……方法来深化探讨。”
2.5 提出未来展望
在承认局限的基础上,为你的研究领域画出未来的蓝图。结尾要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读者觉得你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参考句式:“本研究的发现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例如……将是未来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 “展望未来,……领域的进一步交叉融合,或将为解决……问题带来新的契机。”
三、低分结论写法避坑
3.1 不要引入新论据
结论是提炼和升华,所有用于支撑观点的数据和证据都必须在正文中出现过。不要在结尾突然引入新的内容。
3.2 避免过度道歉和谦卑
不要用“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或许有一些不足……”这类显得底气不足的句子。客观地陈述就可以了。
3.3 拒绝空洞的陈词滥调
本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你需要具体“展示”出意义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宣称”它有意义。
一个优秀的结论上海股指配资,是你完成整篇论文后,思维清晰,认识深刻的“结晶”。不要因为它在结尾而放弃对它的打磨。通过五步的结论写法和低分结论的避坑指南,写出一个高分的结论,惊艳读者。
发布于:广东省嘉创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